close

「抗衡」或「扈從」是國際關係研究上,小國與大國出現主權衝突時,如何進行政策選擇的課題。1997年政治學者吳玉山曾以此提出解釋台灣大陸政策的理論架構,雖然過了20年,對

    #LIST_START#
  • 視訊
  • #LIST_END#

照當前兩岸關係演變,仍有其前瞻性。



根據吳玉山的理論,兩岸關係存在著兩個最大特性──權力的不對等和衝突的主權要求。所謂權力的不對等,是指台灣小、大陸大,台灣在軍事和經濟上明顯地落後於大陸,由此延伸而來的國際環境對台灣的大陸政策產生制約。同時,大陸一直把台灣當作「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於台灣有著主權要求。由於這兩個特性同時具備,使得兩岸關係存在巨大衝突。歷史上像台灣和大陸這種例子並不少見,幾乎所有龐大帝國周圍的國家,他們和帝國的關係都是處於權力不對等關係,也存在一定的主權衝突。而在現代國際關係當中,芬蘭和前蘇聯則是最好的對照例子。在權力不對等和大國對小國有主權要求的情形下,小國就只能在抗?或扈從兩者之間做選擇。前者是指小國藉由增強本身的實力或是透過聯盟運用外力來抗拒大國施予的壓力。後者則是小國單方面地限制本身的行為以避免和大國的核心利益衝突,從而保持和大國之間的和緩關係。根據上述理論架構,觀察過去20多年兩岸關係發展脈絡,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台灣對於中國大陸只有抗?和扈從兩種選擇,這是客觀結構下必然產生的結果;二、在兩岸政治體制和經濟發展程度仍有差異和差距下,台灣會傾向於抗?而非扈從,包括維持現狀對北京來說都是一種抗?;三、如果美國持續強大,並支持台北對抗北京的壓力,則台灣的抗衡選擇會更為明確。但因台灣已經是個民主社會,內部有不同的政治團體和政治勢力,分別主張不同的大陸政策,有些偏向抗?,有些偏向扈從。這些政治勢力的起伏消長,反映了台灣社會受到經濟和國際因素影響後所呈現的狀態,選民則透過民主選舉對各政黨的大陸政策產生制約。台灣歷經3次政黨輪替,綠營趨向抗?、藍營傾向扈從的態勢至今沒有改變。值得注意的是,當大陸越來越強大、台灣越來越弱小,以及美國越來越無心支持台北對抗北京的壓力時,台灣對大陸的抗衡與扈從態勢也將跟著消長。近來綠營出現「親中、知中、友中」的呼聲,以及柯P藉助兩岸城市論壇另闢蹊徑,正反映了這樣的變化態勢。當中還有兩個

關鍵因素不能忽略,就是大陸的經濟能否持續穩定成長,以及中共體制變革的可能性。但無論如何,大陸對台灣的主權要求不會改變,兩岸權力不對等的結構也不會改變。因此,台灣的選擇相對有限,但可以借鑑芬蘭模式。芬蘭曾是俄羅斯的一部分,1917年才脫離其統治。冷戰時期,芬蘭與蘇聯簽署多份條約,規定了芬蘭對蘇聯的義務與限制,包括不能加入與蘇聯敵對的聯盟,不能讓外國部隊進駐或設置軍事基地,在國際爭議中不能與蘇聯作對,以及不能出現反蘇聯的媒體宣傳與教育灌輸,藉此換取蘇聯容許芬蘭的獨立存在。對台灣來說,如果不接受一國兩制,這或許就是最好的選擇了。(中國時報)

>8591 #LIST_END# >九州娛樂城 #LIST_END#


F60E60C7FAD96FD5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inao4vrp62q2 的頭像
    ginao4vrp62q2

    張瑋弘

    ginao4vrp62q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